首页 > 招标公告 >为精准扶贫贡献“农科力量”——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之精准扶贫篇
为精准扶贫贡献“农科力量”——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之精准扶贫篇
河南 郑州
招标公告
  发布单位: 火标网  发布日期: 2020-09-19 13:12:21
咨询此项目热线:17696581266
详情内容

通讯员 贾攀 全媒体记者 毕学谦 刘佳城

9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宣布我省保康县等5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消息传来,市农科院科研工作者备受鼓舞,因为这成绩里也凝聚着他们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

农民脱贫奔小康,产业发展是基础,科技服务是支撑。近年来,市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优势,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着眼于全局,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贡献了农业科技力量,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农”字头的科研机构,市农科院始终心系贫困地区。近年来,该院在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培育扶贫产业为路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久前,在省精准扶贫国家普查工作督导小组对市农科院对口帮扶的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实地进行的“扶贫工作真实性、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满意度以及整体脱贫成效”等项目考核中,督导小组对该院科技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该院“扶贫政策宣传落实到位、扶贫措施得力、脱贫成效显著”。

项目引领,精准培育特色产业

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是市农科院的科技扶贫点。2015年,市农科院扶贫工作队进村驻点后,认真调研分析堰塘村资源优势,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以及本地乡土人才、“土专家”多次联合“会诊”,反复研究讨论,谋划堰塘村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发展项目。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三养两种一林特”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养生态土鸡、生态山羊、生态土猪;种无公害蔬菜、高山马铃薯;在农户周围、道路边沿和山坡地种植林果树等,发展提篮小卖经济);明确了“短蔬菜,长雷竹,林果养殖全覆盖”产业发展路径。这一产业发展思路成为堰塘村脱贫攻坚的总遵循。

蓝图绘就,需要项目引领。市农科院组织蔬菜、果树、畜牧等科研团队入驻堰塘村,他们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办示范,定向扶持,引导堰塘村发展扶贫产业。

蔬菜团队把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马铃薯项目、蔬菜“两减”项目布局到堰塘村,项目负责人王四清现场指导,提供米拉脱毒马铃薯种薯、优质蔬菜种子,替换了堰塘村传统的老品种,蔬菜良种优质率达到90%以上,优化了品种结构,引导堰塘村建立高山马铃薯、蔬菜基地800余亩;因基地蔬菜生长期长、无污染、品质优,经济效益很好,亩平增收465元。今年9月11日,在市农科院与堰塘村共同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上,村党支部书记王书林感慨地说:“现在一个村民早上‘一挑子’蔬菜进城,下午回来就有500元收入。”王书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果树团队为堰塘村精准把脉,投入项目资金近10万元,帮助引进突尼斯软籽石榴、优质桃李等果树种苗近5000株,建立优质林果基地150亩,林果产业初具规模,效益良好。2019年,该院果树团队联合省农科院规划团队,着眼长远发展,指导堰塘村发展雷竹项目,形成堰塘村长期短期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已帮助引进雷竹苗1.75万棵,种植面积250余亩。

畜牧团队因势利导,发挥堰塘村生态优势,指导发展畜禽生态养殖产业。针对堰塘村猪、羊、鸡等畜禽养殖基础较好,但养殖分散、设施条件差、技术不足等短板,畜牧团队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帮助堰塘村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和黑毛种母猪,对改良本地品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投入项目资金5万多元,新建鸡苗孵化室、托养室,购置孵化室机械,实现鸡苗统一孵化、统一管理、统一供应,堰塘村畜禽生态养殖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堰塘村生态土鸡年出栏1.5万只左右,生态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生态山羊年出栏300只以上。

在市农科院的帮助下,堰塘村的特色产业逐渐兴旺起来,农民的口袋也鼓了起来,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零收入增加到年纯收入10余万元,提前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像堰塘村这样以项目引领产业扶贫的模式还有很多,也是市农科院科技支撑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市农科院始终坚持把科研项目实施与精准扶贫统筹谋划、统筹布局、统筹推进,通过科技项目的示范带动,精准帮扶,助推发展扶贫产业,助力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因地制宜,精心打造扶贫亮点

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生态条件、区位条件各异,发展农业扶贫产业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南漳县是中国有机谷核心区,区位优势突出,自然生态独特,发展有机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东巩镇地处南漳南端,山清水秀,泉流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市农科院水稻团队主动对接东巩寨子米专业合作社,联合省农科院粮作所,共同开展高档优质稻的筛选工作,从推荐的十几个优质稻品种中,筛选出了禾香1号、农香24、锦214(虾稻1号)三个适宜寨子米生产的高档优质稻品种,并按照有机生产标准进行了示范。如今东巩寨子米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成为响当当的有机大米品牌,一批贫困户通过有机水稻种植脱贫。李庙镇赵店村曾是南漳县贫困村,2018年农科院专家进驻后,利用山区资源优势,确立了以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帮助建立150亩茶园、200亩高山蔬菜基地,种植香菇3万袋,科技力量实实在在地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谷城县五山镇是有名的茶乡,种茶历史悠久,是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近年来,公司茶园生产技术急需更新,制茶工艺急需改造升级。市农科院专家针对问题症结,把科研试验田搬到公司茶叶基地,科研人员进驻公司就地研究、就地解决,在行业内部率先提出“化肥农药零使用”的管理理念,集成示范了“三诱一导”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控制茶园病虫害数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既降低成本,茶园的营养又得到安全补充;提出“长摊晾、足杀青、回潮匀、分段提”加工要求,确保茶叶的香气、滋味充分发展,加工工艺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市农科院专家对茶叶全产业链的介入,有力助推了玉皇剑公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组茶农增收和就业。

襄州区张家集镇、峪山镇河滩地多,以沙壤土为主,保水性、保肥性差,农民有零星种植马铃薯、花生的习惯,但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高。市农科院马铃薯团队、花生团队联合开展实地调研,分析土壤性质,提出了“改花生平播种植为起垄种植”“改马铃薯露地栽培为双膜覆盖栽培”的种植模式,配合药剂拌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农药减施、机械化生产等综合技术,显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经过市农科院专家近四年的连续示范,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量达30%以上,亩平节本增效近300元;花生耕整、起垄、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亩平增产花生200斤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周边马铃薯、花生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

智力培训,精细扶技又扶智

“有不懂的,我们就找农科院的专家帮助。”在保康堰塘、南漳赵店两个扶贫村,市农科院扶贫队员已经成了贫困户的贴心人、致富的引路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农科院专家通过带领贫困户“外出学”“集中训”“重点教”等途径因人施教,扶贫扶技又扶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外出学”。市农科院每年都会邀请堰塘村支“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到该院科研基地观摩学习,带着问题向专家现场请教,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启发他们的思路,开阔视野。在确定堰塘村发展雷竹产业时,省、市农科院专家带领村支“两委”干部,赴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咸宁、崇阳等地考察林果及雷竹产业发展,遴选适宜品种,学习种植技术,为壮大全村雷竹等林果产业奠定了基础。

“集中训”。每逢春播、夏管夏收、秋播秋收等关键农时,农科院都会派专家团队深入堰塘村,开展集中培训,为村里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种养能手,许多贫困村民成了村里的“土专家”。贫困村民柳长友饲养了100多只土鸡,经过多次培训,像鸡苗注射疫苗这样的技术活,他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还时常帮助其他村民解决养殖问题,成为村里鸡病防治的能手。堰塘村这样的集中培训是农科院常态化、最直接的科技服务模式。该院依托遍布全市的示范基地,每年在农业生产一线累计开展培训50余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农场主等人员6000人次以上,为提升全市农民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点教”。市农科院专家针对种植大户以及产业出现的问题,开展一对一、手把手的帮扶,言传身教,在重点培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堰塘村村民龚永军2017年养了500只生态土鸡,小鸡在养殖期间出现异常,农科院扶贫队员蒋辉胜得到消息后,连夜赶到堰塘村,及时诊断用药,并连续5天指导龚永军进行防治,有效保全了80%以上的鸡苗存活,使龚永军的损失降到最低,也帮助龚永军学到相应的鸡病防治关键技术。当年,龚永军一家实现总收入5万元以上,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摘掉贫困户帽子。堰塘村二组村民夏正敏连续两年种植马铃薯和蔬菜,病害重、品质差、效益不好。市农科院蔬菜专家王四清到村后,发现主要是品种质量、田间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立即为夏正敏提供750公斤马铃薯脱毒种薯、复合肥300公斤,教授其有机生产种植管理技术,显著改善了马铃薯品质,产量也大幅增加。2019年,夏正敏一家通过种植马铃薯和蔬菜增收20250元,人均收入增加4050元,成功实现脱贫。在市农科院专家的重点帮扶下,堰塘村涌现了一大批致富能手。为了形成合力开拓市场,市农科院又帮助成立了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庄稼汉蔬菜专业合作社、望宝树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堰塘村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市农科院12个科研团队,40余名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和科技骨干长期活跃在农业生产和精准扶贫一线,定向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10余名省市农技“110”专家常年接受农民咨询,解答技术难题。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人员为精准扶贫贡献了“农科力量”。

项目官方指定标书制作单位:18652225819

IOS

Android

微信客服

APP下载

注册